画中少女的攻略
画中少女的攻略
1、文博时空作者崔文睿七夕节,又被称为女儿节、乞巧节,在当代被称为“中国的情人节”。实际上,古代七夕主要以“乞巧”习俗为主。所谓“乞巧”是古代女子希望“织女”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、聪慧的心思,使自己能够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。
2、“鸳鸯水”中投针验巧。投针验巧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。先准备一个面盆,放在天井里,倒入“鸳鸯水”,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。
3、但常常把河水、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,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,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,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“验巧”了。原来面盆里的水,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,表面依稀生成薄膜,于是取缝衣针,轻轻平放在水面上,针不会下沉,水底下,就出现针影,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,即是“乞巧”失败,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,或弯曲,或一头粗,一头细,或是其他图形,便是“得巧”。例如这幅北宋的《乞巧图》,图中木桌上摆放的并不是宴会用碗,而是专门用来“乞巧”的碗。
4、北宋佚名乞巧图,局部,图源:大都会艺术博物馆。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图源:老年教育(书画艺术)。这幅清代的《月曼清游图》绘了十名女子,她们正聚集在桐荫下,围着看一碗水,就是七夕习俗里的投针验巧。清任伯年乞巧图图源:任伯年人物画“中西兼容”风格研究。
5、清代任伯年的《乞巧图》,描绘了七夕这天,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“卜巧”的情景。画中的女子们望着碗中的小针,表情专注紧张,似乎这并非游戏,而是在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。穿针乞巧,也叫“赛巧”,即女子比赛穿针,她们结彩线,穿七孔针,谁穿得越快,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,穿得慢的称为“输巧”,“输巧”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“得巧”者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述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。
画中少女的攻略
1、”后来该习俗又发展为“对月穿针”,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,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,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,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。然后,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,对月穿针,谁先把七根针穿完,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。明仇英《乞巧图》局部图源:台北故宫博物院。穿针乞巧在仇英的这幅《乞巧图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2、五位盛装打扮的少女聚在一起,佩戴着华丽繁复的头饰,穿着精美得体的衣服,一边交谈打趣,一边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,对月连续穿针引线,希望将线全部穿过针孔“得巧”。清佚名十二月月令图,局部,图源:台北故宫博物院。这幅清代的《十二月月令图》中,木桌旁的少女们正在“投针取巧”,而木桌右边的一位穿蓝色衣服的少女,手指翘起,正在“穿针乞巧”。
3、所谓“喜蛛应巧”,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,以香瓜、黄金瓜、巧果、花生、红枣等为主,放在果盆上,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。“穿针乞巧”以后,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“喜蛛”在结网,谁先发现,谁就大吉大利。
4、所谓喜蛛,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,夏秋之交,在一些花草树木上,常能见到,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,都说是喜事之兆,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,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。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,却也不容易,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,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。
5、大人们其实也知道,睁一眼闭一眼,在孩子“发现”喜蛛的欢呼声中,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,边说道:吃吧,吃吧。明仇英《乞巧图》局部图源:台北故宫博物院。